东城区文化馆官网
你的位置:首页 > 党务公开 > 学习园地
沉浸式文化馆的构建价值和意义
来源:    关键字:理论研究    时间:2023.02.28

作者:侯晓宏


在我国文化馆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其功能是为百姓提供公益性质的文化资源及文化艺术培训。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层次的需求已经变成人们的“刚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社区和街道文化功能的日益丰富,数字网络媒体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也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微信公众号,网络培训小程序、各种群文活动APP 让人眼花缭乱。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如何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文化馆,使现场沉浸体验与网络慕课、VR体验等科技方式相互引导相辅相成,是当今每个群众工作者迫不及待需要思考的问题。建设一个群众沉浸体验型的数字文化馆,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文化馆,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进行更能引发兴趣的审美教育,享受沉浸艺术体验和展览带来更刺激的感官体验,从而对艺术产生更强烈的兴趣,打造一个数字型沉浸体验式文化馆势在必行。

一、沉浸体验的概念界定和特征

2020年底吴晓波频道发表了《人的全景:数字生活的新消费趋势白皮书》,其中多次提到了“体验”。报告中表示,“体验因参与感而富有温度。”也就是说,只有让参与者真正置身其中,全情投入注意力与时间的体验才富有价值。这便能解释为何时下的沉浸式体验场馆常常门庭若市。这也启发着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开辟出一条沉浸体验式新道路。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虚拟现实(VR)将成为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何为“沉浸式”体验?沉浸体验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1)角色化:体验者在沉浸过程中可以找到自己,会增加自我认同感,自我实现得到满足。(2)交互体验:带有互动装置的设备,不仅可以丰富舞台和课堂背景,还可以提升舞台空间的感受效果。(3)解构体验:沉浸式体验会通过叠加、复制、夸张方式表达真实的世界,使体验者能够从新定义理解所处的环境。

作为沉浸式体验必备的条件即适当的虚拟现实,也称为虚拟技术、虚拟环境,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感觉仿佛身历其境,可以即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并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1】。沉浸式文化馆则是借鉴了这一技术,将体验者所处的环境加以技术模拟,从而有身临其境的舞台感,增加自我成就和自我认同。

二、沉浸体验型文化馆的创新思路

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放下手机走进文化馆,在馆内建立智慧艺术培训教室和艺术互动体验区,结合艺术普及教育的内容,融入VR科技体验元素。对文化馆现有场馆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升级,向群众展示一个全新沉浸式体验型文化馆。能够让群众在文化馆的体验空间通过沉浸性、多感知性、构想性、自主性的沉浸体验,激发浓厚的艺术兴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资源,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实现全新的文化体验。沉浸体验式文化馆可以打造直录播体验空间、数字化教学体验空间、VR舞台体验、资源共享云平台、互动体验矩阵等沉浸体验区,在提供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馆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1、沉浸式直录播体验

沉浸式直录播体验空间是集直播、录影、拍摄等于一体的文化直录播体验空间。该直录播系统通过设置虚拟背景,满足馆内录制的虚拟场景需求。实现对已有的音乐、书画、演出、讲座等视频资源进行收集和分类,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广大群众系统化学习。以智能录播为硬件支撑,通过四机位拍摄方式,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全景等多个实景画面、编码等录制功能。配套硬件设备包括云台摄像机、多功能调音台、场景搭建、高清直录播主机、监视器、补光灯箱等,同时体验空间还配备多媒体触控教学演示系统。体验空间硬件设施配有录播系统、视频系统、中控系统、跟踪系统、音频系统等,群众可通过手机APP收看直播的慕课音视频、讲座和演出。

2、VR舞台体验

基于人工智能的轻量级沉浸式VR舞台体验通过5G虚拟空间技术,告别一次性实体舞台搭建的成本浪费,带给体验者更强的感官刺激,将剧场演出效果以及观众掌声,呐喊声进行三维立体模拟,体验者通过戴上3G眼睛,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自己站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进行现场表演,同时融入虚拟数字人技术模拟台上和台下的互动。

3、数字化教学体验空间

数字化体验教室在原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升级,可以提供乐理、视唱、听音、练琴、鉴赏等各种专业学习模块,这种智能教学体系还支持教师统一教学,也支持群众自行进行钢琴曲目练习,其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教,寓教于乐。

该空间采用“科技+音乐”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音乐、学习鉴赏和互动交流的平台,空间的电子钢琴设备采用音色采样技术,音频采样率达48KHZ,采样精度24位立体声,同时内置多重效果器,完美呈现钢琴音色,同时具有钢琴手感的键盘能够准确响应手指弹奏动作,既能演奏柔美段落,亦能展现雄伟乐章,达到完美演奏体验。

4、资源共享云平台

当今大数据时代,文化馆由过去线下实地向着下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将群众艺术慕课放置在公众号和APP。与此同时设置共享链接与各大文化热门网站共同搭建资源共享云平台,建立文化新闻、群文培训、课程预约、演出直播、在线教学、云展览、志愿服务等多个板块。文化馆辅导培训、慕课开发等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的转型与革新,形成体系化群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使文化馆由过去单一时间地点提供的文化服务效能跨时间、跨地点、跨平台更广泛的传播,使群文服务不受疫情影响,极大的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

5、互动体验矩阵

当前大数据时代,人流量是衡量文化馆服务质量的命脉。通过和附近艺术培训中心、艺术体验馆签约授牌,设立分馆体验,与此同时,整合融入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通过互动体验矩阵,吸引更多的群众人流。对于文化馆来说,依托环境优雅,体验感较好的场所设立分馆开展服务活动,解决附近居民就近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馆舍环境的优势和与其吻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叠加能够直观的提升受众群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进而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和分体验馆实现社会价值的双赢。

三、沉浸式文化馆建设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群众的体验反馈

用户体验是一切服务的命脉,群众文化亦是如此。文化馆参与体验的群众构成有以下几个特征:非专业性的老年人群为主;对艺术的兴趣浓厚,带着一个艺术梦。这些群众来到文化馆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陶冶情操,老有所乐。因此他们的反馈意见对于群文工作者而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培训的形式是否能激发成年人对艺术的兴趣;文化馆提供的舞台能否满足群众的自我实现需求。沉浸式文化馆的体验魅力在于利用空间技术、经典艺术元素组织起来的超时空体验,通过虚拟场景充分调动参与者,感官、听觉、想象力、情绪以及思维,使体验者置身于艺术创造效果的中心,体验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进而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并对这门艺术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这种沉浸体验带来的美育更具有吸引力,和生活中获得的美感是有所区别的。

2、硬件设备成本较高

 沉浸式体验是参与者完全沉浸的体验,使人有一种置身于第二空间的感觉。而这一种具有强参与感的体验形式,正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是数字生活的产物。从技术上看,依靠和借助灯光投影、多媒体、ARVR3D等技术可以提升文化艺术的表现力,群众文化艺术和高技术的完美融合可以为沉浸式文化馆的体验带来突破性的变化和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建设沉浸式文化馆需要采购5G虚拟系统和虚拟设备,而我国大多文化馆都是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政府采买额度限制了沉浸式体验设备的购买以及日常的维护。

四、沉浸式文化馆的价值和意义

在文化馆设计中融入沉浸式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进了社会进步。在体验者参与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内心感知层面,会感知到两个世界:一个是可重构或者还原的真实存在的外部世界;另一个是虚拟存在的内源性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差异性带给体验者新奇刺激的全感官体验。这意味着当观众走进文化馆沉浸式教学区、展览区和舞台区,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传统方式不同的审美,能够产生一种打破现实世界,打开新世界的新鲜感,甚至会在内心产生微小的重生感。这样的独特感受,与观众走进4G电影院去感受一个充满欢笑或者悲伤的故事的感官体验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可以说,沉浸式文化馆设计能够做到在美育层面、智慧层面与情感层面都让观众得到自我满足感。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深厚,源远流长。优秀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手段则是美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在中国美育是可以替代宗教的。”【2】由此可见美育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对百姓进行美育,让他们通过走进文化馆,体验美,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纵观中国当前艺术教育体系,学校艺术教育、家庭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可谓三足鼎立。而社会艺术教育以其广泛性、包容性、和多样性为前两种的有效补充;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又不得不说它是比较被边缘化的。由其对于中老年人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更是容易被忽视,这恰恰也是群众文化的职责所在。沉浸体验式文化馆以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在互联网席卷而来时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沉浸体验式文化馆以体验为核心,文化为线索,通过艺术氛围的打造,使参与者充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享受沉浸在群众文化的乐趣,尝试群众文化服务的新的道路,吸引更多群众认识文化馆、走进文化馆。在当前的艺术教育环境中,学校艺术教育可谓“天时”,家庭艺术教育占有“地利”。作为群众文化这种社会艺术教育形式如果想发展,则必须“人和”。如何能实现“人和”则需要文化馆能提供形式丰富多样,群众体验感更好的服务,可以说,沉浸式文化馆基础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为参与者打造了一个超越主流视角诠释艺术教学和艺术展示的空间模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沉浸式文化馆大有作为。祖国的群众文化事业,有着很多需要我们去开拓进取的领域,线下沉浸体验和线上多媒体,最终都可以做到互为补充,互通有无,争取群文事业的繁荣发展,彰显了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价值。

 

参考文献

【1】搜狗词条:虚拟世界https://baike.sogou.com/v105384.htm?fromTitle=VR

【2】蔡元培.(1917).《新青年》3卷6号原载,1917.8. 


(注:在2022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