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超
摘要:在现如今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广场舞变得随处可见,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地区的广场为还未能够形成完善的文化体系,在普及广场舞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比较片面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场舞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对此,本文将基于广场舞的概述进行分析,并深入阐述广场舞在普及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活动形式,分析广场舞在普及与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为我国更多地区的广场舞在普及与创新中提供理论参考之用。
关键词:广场舞;文化体系;基本特征;普及与创新
近些年来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每每夜幕降临,总会在大街小巷各处广阔地带看到广场舞的身影,由于广场舞的舞蹈难度普遍较低,且动作相比传统舞蹈比较简单,深受广大市民们的喜欢与欢迎。 尤其对于城镇地区来讲,广场舞更是在各个地方随处可见,无论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还是市民百姓,总会在工作闲暇之余,一同投入热情洋溢的广场舞队伍中,借助广场舞的尽情欢跳来缓解身心压力,在这种能够将娱乐、竞技与健身相互融为一体的新型舞蹈项目中,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身心得到完整地放松,同时在促进起身体素质、文化 素养中产生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来广场舞的普及与不断发展,这种运动项目逐渐成为了市民中热衷的健康娱乐活动,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国民身体素质提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 研究广场舞的普及与创新,对于推动广场舞有着更进一步地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使之更具适应力与生命力中可以体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针对广场舞的艺术特征分析
从学术角度上来看,广场舞属于一种在多种属性结合中所形成的综合体,并非单一化的某类运动、某项舞蹈。由于其综合性特征,故而可以从多角度上看待其具体概念,以运动角度来看,广场舞就相当一种民间流传的群众运动,这种运动具有群体性、群众性特征,尤其 对于中老年女性群体来讲,对广场舞的喜爱更是洋溢于表,同时从运动功能上来看,广场舞可以在体现出健身特质中,不断促进群众身体素质与体能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改善群众日常生活、心理健康中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从舞蹈角度上来看,广场舞也属于一种集体性舞蹈、大众性舞蹈,与阳春白雪类的艺术舞蹈相比,广场舞有些难登大雅之堂,而正是因为这种亲民性、普适性特征,才能够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收获了众多中老年女性群体的一致喜爱。 最后则可以从休闲角度上来看,广场舞所具有的休闲性特征,也是众多休闲类项目所无法替代的特征。而在广场舞的艺术特征中,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一)舞蹈动作的美感
从传统舞蹈艺术角度上来看,舞蹈属于一种在各种优美姿态的变换中所形成的艺术,舞蹈可以在演绎情感中给观者一种情感与美的享受,而广场舞同样具有舞蹈动作所体现出来的美感。然而与传统舞蹈存在显著差别的是,热衷于跳广场舞的人们均为普通市民出身,未能够接受专业训练,舞蹈形式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仅仅是为了表述各种各样的情感而以广场舞的方式演绎出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广场舞的舞蹈动作很难在专业人士眼中具有相应的美感,而对于大众群体来讲,尤其对于热衷跳广场舞的普通市民来讲,广场舞同样具备舞蹈动作的美感。
(二)情感表达的特征
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感,是传统舞蹈的典型艺术特征,而广场舞蹈同样如此。广场舞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多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情感为主,如节日欢庆、对生活的信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甚至一些幽默性情感表达,均是广场舞在演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艺术特征。
(三)艺术节奏的配乐
节奏感是广场舞的典型特征,更是欣赏广场舞中的关键性元素。因此从现阶段绝大多数地区的广场舞表演过程中来看,普遍需要具备艺术节奏的配乐,能够通过配乐来保持广场舞的节奏感,使广场舞更具艺术感染性特征。
(四)易于接受的亲和力
艺术的传播离不开人们的欣赏,只有欣赏群体才能够谈得上传播艺术,而广场舞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里普及大江南北、受到全国各地市民们的一致热爱与欢迎,正源于广场舞所具有的亲和力特征,由于广场舞的舞蹈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在通过舞蹈演绎、表达情感中,可以引发绝大多数市民们的情感共鸣,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甚至不同性别群体,都会衍生一大批广场舞蹈 。
(五)简单易学的艺术性
与传统舞蹈的复杂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广场舞蹈相对十分简单,具有显著的易学性、简单性特征,正因为这种简约性艺术特征,才能够更便于掌握、更易于在大众群体中得到广泛传统。可以看到,在当前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享受与健康追求的热衷力度越来越高。而广场舞在此之间之所以能够应运而生,更是因为其简约性艺术特征,越来越多广场舞形式得以不断开发,在此之间受众数量越来越多,在开展时间、阶层、形式等方面变得越来越广泛。
(六)轻松愉悦的娱乐性
不可否认,在热衷于广场舞的市民群体中,广场舞实质上相当于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因为广场舞具备了健身、舞蹈与文化等三种特殊属性,属于一种特殊性综合体项目,不仅可以通过广场舞来表达思想、表述情感,更可以在广场舞中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与此同时,在人们闲暇之余,通过跳上几场广场舞,和同龄同伴在其中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市民在其中拓展其社交关系、巩固社会关系,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中体现出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在广场舞逐渐风靡全国之际,更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关照,大力普及广场舞,更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广场舞在普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硬件设施过于简陋、易引发场地纠纷
众所周知,广场舞对硬件设施与场地并没有过多的要求,绝大多数情况下,跳起一场广场舞,仅仅需要一片不大不小的空地、一台音响设备即可,因此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广场舞皆随处可见。然而在实际调查研究中了解到,许多广场舞队对所在区域的空地并非比较满意,看起来空地比较宽敞,然而在多人一同唱跳过程中,随着人员的不断加入,个人平均空间越来越狭小,因此能够真正适用的场地空间机会往往十分少,甚至会因为与其他广场舞队之间因为沟通协调问题而产生场地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发群众矛盾,不利于社会治安。除此以外,部分广场舞队在选择空地过程中,由于适宜空间比较少,可能会选择一些空间较为宽敞的小店门口、小区运动场地甚至人流量较少的交通路段,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能够进行及时制约与管理,不仅显著影响周边交通质量,甚至有可能会群众带来安全隐患,加上很多广场舞的开展时间在夜晚时分,如果选择场地存在不适宜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扰民问题,完全不利于广场舞的进一步推广与普及。
(二)多为群众自发组织、缺乏规范化管理
绝大多数广场舞队成员都是居住在附近小区的市民,一般是在自发组织中所形成的健身娱乐活动,在这其中并没有形成较为明确、规范化的组织体系,导致实际的组织纪律普遍过于懒散。这样引发的问题可想而知,在缺乏统一制度管理中,所有广场舞队成员即便相约排练时间、地点,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失约现象十分常见,因为对于很多市民们来讲,她们在跳广场舞过程中,仅仅是为了放松愉悦身心,并没有将广场舞视之为一种正规性娱乐活动,在其中的随意性更是比比皆是。除此以外,尽管广场舞看似比较简单,然而实际上融入了许多体育舞蹈元素,而现如今的广场舞队指导老师均属于自发兼职,没有较为专业能力,无法通过专业的指导提升整体舞队的专业水平,绝大多数都是从网上学习而来或道途学来,加上很多地区都缺乏广场舞培训机构,即便许多市民有心接受专业培训,也苦于培训无门,广场舞的专业化水平一直难以提升 。
(三)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地域性特色
从广场舞内容来看,大多数是在特定的音乐节奏下,通过风格迥异的舞蹈表演来开展广场舞运动,一般含有许多舞蹈样式或体操运动,其涵盖内容普遍比较丰富,无论是健美操、广播体操还是韵律操,或者在舞蹈方面的民族舞、交际舞等,均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舞曲方面具有如《江南style》《小苹果》以及《荷塘月色》等十分常见,属于广场舞中的经典代表。然而在许多地区中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广场舞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甚至一味照搬、未体现出应有的地域性特色。举个十分常见的例子,在现如今短视频愈渐火热的时代,许多地区都会将广场舞进行拍摄并上传至短视频中,这样一来全国各地人群都有可能会刷到这样的广场舞,然而即便是一名多年广场舞经验的人员,也未必能够说得上视频中的广场舞属于哪些地区,因为绝大多数广场舞并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笔者认为,要推广普及广场舞,必须要杜绝同质化现象,能够在广场舞中体现出特有的文化元素,对于广场舞的普及与创新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推动广场舞创新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由于广场舞的综合性特征,深受广大市民的热爱与支持,其特有的社会性功能更是其他运动所难以替代的地方,然而在广场舞不断发展中,市民们能够从中享受轻快愉悦的艺术氛围,还要能够注意改善现有的诸多问题,以便于能够在普及推广广场舞中,迎来广场舞的长远性发展,在通过广场舞的纽带作用下,不断提高市民与市民之间的凝聚力,有效巩固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而从社会学角度上来看,普及推广广场舞的关键在于传承价值,传承过程中能否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尤为关键。在结合以上所提的诸多问题中,笔者根据广场舞的实际性质,对广场舞的普及与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形成特有的文化观念中创新组织体系
广场舞之所以具有随意性特征,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参与广场舞的人员未能够树立对广场舞的文化观念,很多市民将广场舞仅仅视之为一种街头娱乐文化,在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趋势下,对广场舞的认同感实质上十分低,这种观念完全不利于广场舞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普及创新广场舞中,建议文化馆人员应当加强对广场舞的正面宣传,要能够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广场舞的印象。广场舞的出现并非偶然性事件,而是在城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性社会现象,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实际宣传工作中,要引导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广场舞的积极作用,以接纳、包容的心态能够客观性对待广场舞,促进广场舞形成一种固有的健身文化。同时,在创新观念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广场舞组织体系的更新。广场舞组织体系管理缺陷早已成为了各地广场舞的普遍现象,在此之间不断重现的粗放管理式广场舞现象,很难真正受到全体市民的一致欢迎与尊重,因此建议不同地区要联合当地有关部门,成立相应的广场舞指导管理机构,并在此之间充分发挥群众们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广场舞组织人员、管理人员与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广场舞整体规范化水平的有效发展 。
(二)在传播广场舞中适当借鉴体育竞赛元素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增长广场舞在市民群众中的热度与持久性吸引力,建议广场舞可以在传播过程中适当融入体育竞赛元素,通过举办各类比赛活动来提升市民们在广场舞中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同时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表演欲。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人们渴望在其他人眼中得到认同与赞扬,因此将广场舞与体育竞赛进行结合,不仅仅是通过广场舞体现出一定的体育健身特性,还要能够在其中体现出竞争性特征,使市民们在操练广场舞中,能够为竞赛而认真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广场舞水平 [5]。实践经验表明,在许多行业与体育竞赛元素相互融合中,都会产生了极强的化学反应,以电竞行业为例,电子竞技就是一种典型的融合体育元素与电子游戏,并逐渐成为了国家级体育项目,近些年来逐渐受到各国体育赛事的重视与认可。所以广场舞也同样可以借鉴电竞的发展经验,在发展广场舞竞赛中,推动市民们对广场舞的更大热情与参与积极性的提升。在此之间,文化部门需要协同文化馆协调好广场舞竞事举办工作,能够在基于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中,吸取群众们对广场舞竞事的建议与想法,通过借鉴传统体育竞事发展广场舞竞赛,对于推动广场舞的进一步普及和创新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在创新广场舞中融入当地地域特色文化
在广场舞同质化现象愈渐严重的今天,各地文化部门不禁在思考:粗放式的广场舞管理是否适宜长远性发展?同质化现象是否影响广场舞的进一步普及?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市民对广场舞并没有明确的地域性标志认知,无法通过广场舞的欣赏而判断归属地与地方特色,这种现象其实完全不利于广场舞的普及与发现。从文化角度上益遭受更多的破坏来看,推动广场舞的长远性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合理融入地域性文化与当地旅游特色元素,只有能够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入,人们在欣赏广场舞的同时,不再会因为同质化的乱象而产生审美疲劳。与此同时,在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影响下,广场舞就相当于当地的文化地标,对于宣传当地旅游资源、提高当地知名度而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在普及创新广场舞过程中,还要能够注重融入当地地域特色文化,比如侗歌苗舞就是一种典型的舞蹈文化,在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中,使游客们产生记忆尤新的印象,显著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广场舞同样可以借鉴侗歌苗舞的发展形势,迎来长远性发展局面。
(四)在政策体系中加强对广场舞的引领保护
在普及广场舞过程中,对于广场舞的宣传形势也要体现出创新化的一面。根据历史记载,汉武帝刘彻曾经在长安城主持一场角抵戏,最后竟然吸引“三百里内皆来观”的空前盛象,所以在宣传广场舞中,可以通过市领导、区领导等干部人员的参与,能够积极融入群众们的广场舞锻炼中,对于促进广场舞普及与宣传而言同样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公众号、百家号等自媒体来宣传广场舞,使广场舞能够在网络上有着一席之地,人们可以在社交网上畅所欲言地谈论对广场舞的看法与建议,而政府部门在此之间可以通过加强对广场舞的制度保护,提高人们对广场舞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在政策体系支持中,鼓励更多市民们参与广场舞锻炼,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
四、结语
总的来说,广场舞的出现与发展存在着诸多综合性因素,既具有利国利民的一面,也有一些棘手的负面问题需要得以解决,考虑到广场舞的积极性,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文化部门对广场舞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在此之间推广、普及广场舞逐渐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趋势。然而在这其中,如何通过规范化管理以改善广场舞发展的乱象问题,成为了文化部门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所以本文建议,应当从理念更新、融合体育、发展地域特色以及政策制度保护等方面加强对广场舞的创新与普及工作,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注:在2022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