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文化馆官网
你的位置:首页 > 党务公开 > 学习园地
浅谈文化馆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服务
来源:    关键字:理论研究    时间:2023.03.01

作者:杜冉冉

摘要: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文化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进而对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因此,全国各级文化馆积极改革,加快促进自身服务质量的提升,为绝大部分的群众需求做出了满意的回应。但仍有部分特殊群体,如农民工群体,由于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不便,导致其文化活动参与的缺失。本文将从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切入,探究当下文化馆的发展状况,阐释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服务,以推动文化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馆;可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工群体

一、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日渐提高。在物质不断满足之后,我国群众对精神追求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文化娱乐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地区文化活动水平的职责。然而,在面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农民工、残障人等特殊人群时,我们不免发现当前的体系建设中诸多的不足。因此,我们更应该集中力量,加强组织,真正地将文化建设落实到每一个群众中,从而引领特殊群体,服务特殊群体,培养文化风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各级组织、各事业单位在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时,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基本要求,切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创造性地构造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保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符合历史发展足迹,适应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最有力的物质支撑及精神动力。努力推动当地文化服务的普及度,切实落实好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农民工、残障人等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创新、拓展,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保障服务。尤其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普遍的群体带来方便,也为一些特殊群体带来更大的挑战。作为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者,我们应该积极开发相关方案,让特殊群体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同等的服务,使他们参与文化活动,感受到文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对农民工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顾名思义,体现的是服务体系所展现的城乡公平、区域公平以及群体公平的特质,切实保障每一位合法公民享受到应享受的权力。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截至现目前为止,特殊群体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上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全民素质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内的社会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也直接导致了部分机构对农民工群体的服务缺失及服务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化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不足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政府对文化活动投入资金有限。部分地区文化馆在进行活动项目落地时,存在着资源缺失所造成的项目完成度不足,甚至是活动取消的后果。此外,资源缺乏的问题如果长期存在,文化馆内部势必会出现积极性受挫,创新度不高的问题。久而久之,所办活动成为例行的公事,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新意,无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资源与线下文化活动融合,造成文化馆的公共服务效用降低,也不断削弱了文化馆对公众的文化服务功能。

2. 活动空间不足

由于历史因素,仍有部分文化馆存在着占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加之,部分地区为提升文化馆财政收入,吸纳艺术文化培训机构。在获取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文化馆本就不足的活动面积,导致文化馆无法全面顾及各类群体的文化需求,尤其对于农民工群体的服务功能逐日降低。

3. 缺乏对农民工群体的信息整合与对接

由于城市的农民工群体大多来自于外来省市,人口流动率较高,当地政府或区域内部门难以对区域内农民工群体信息进行实时化的管理和统计。因此,文化馆难精准对接获取社区的网格化信息,对农民群体信息的整合难以到达预期,不能精准地对接相应的农民工群体个人,也不能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农民工分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各个街道、小区的分散造成了空间上的难题,让文化馆在具体落地相关活动时不能满足全部农民工群体的文化诉求。

4.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偏低

纵然各级政府、文化馆日渐提高了对公共文化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了资金的投入。但仍存在着资金到位情况不足,服务整体性差等问题,也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文化生活参与质量较低,相关群众的感受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如,有关部门虽然开展了相关文化活动,但在组织调度上不足,造成资金的投入浪费,让农民工群体得到不好的体验,久而久之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其次,农民工休闲娱乐时间较短,公共文化服务更需注重服务过程中的效率,让农民工群体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总而言之,当前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无论是从文化馆角度、政府职能机构角度,还是对于参与活动的个人角度来看,我们理应把握细节,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让他们也像正常人群一样得到公平的社会福利待遇。

三、文化馆完善服务农民工群体的重要意义

1.强化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地位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进而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渐加深,各阶层、各行业人士对精神文明的重视度日渐提高。我国政府更是引领前行,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服务政策,并加强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工作。

农民工,长期以来作为众多基础一线岗位的建设者,未得到理应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待遇。在我国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农民工的社会认识和评价都开始转变,由衷地表达出对农民工群体的倾佩和敬意。因此,文化馆作为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必需的公共文化服务,因地制宜举办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体验,正好契合了时代前行的节奏,也呼应了当前政府大力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系列工作理念,进一步巩固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核心地位。

2.展现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全民共享”的概念

众所周知,文化馆作为国家设立的事业单位组织,应贯彻好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为全体公民提供基础性、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包括于特殊群体公平,所提供的无差异性的免费服务。因此,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就是对“全民共享”理念的最优诠释。也只有从基础建设、人员配备和服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入手,才算是落实到了细节,进而保障了“全民共享”的概念真正落到实处。

3.丰富了农民工群体的生活,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

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基础价值在于丰富公民的日常生活,改善当地百姓文化活动质量。而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种种因素的制约导致了他们无法像其他人一样享受普遍的文化服务。因此,充分考虑农民工人群的需求,完善对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帮助农民工人群在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中寻找到自我,重新建立起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对生活的期望值,也使得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日渐提高,对其心理建设方面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4.促进了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会丰富群众的业余时间,更能帮助农民工群体改变个人社会认识,在社区活动中寻找到自我价值。而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人际交往活动更成为每一个人必不可缺的一项活动,由此来避免个人出现孤僻、焦躁的不良情绪,进而推动每一个社区个体的思想价值提升,达到社区整体素质和人际环境的改善。例如,外来农民工在得到特殊的公共文化服务时,会产生被重视、被认可的心理认识,从而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关怀”政策予以赞赏,逐渐建立起对一座城市的喜爱和依赖,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四、做好群众文化的“民生工程”, 建设农民工群体的“精神家园”

1.加大资源投入,完善基础建设

资源是项目实施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民生工程落实的必要条件。当前,绝大多数文化馆在建设初期未充分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在基础设施配备上不能适用。比如,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流畅地运用和操作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和职能系统,导致他们在使用相关设施时出现问题。作为活动的实施者,文化馆应充分考虑各种细节,保证各设备的系统简单度,合理做出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农民工尽快适应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更好的体验。

 

此外,在人力资源方面,要充分考虑引导岗位、讲解岗位等,减少部分农民工因个人原因不便造成的对馆内布局不清的问题。从而提升在馆内的便利度,改善群众体验。

2. 加强农民工群体信息化建设力度

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也给部分人群带来了困扰。但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更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者,我们理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科技积极利用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群众的文化服务体验。如,通过云端平台和计算机技术整合区域内农民工群体信息,实现对当地农民工群体的具体划分,从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方案,实施精准化的文化服务工作。如,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可在暑假寒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书法、舞蹈等;对于农民工自身来说,可以开办一些展览活动,社区活动等;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当开展一些广场舞、艺术合唱比赛等。由此实现对特殊人群精神文明层面的服务。

3. 创新特殊群体文化服务内容高度

对于区域内农民工群体而言,内容形式的丰富度是吸引区域内群众参与的重要方式,所以文化馆在面向该群体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尽量做好创新,将当地特色文化与先进技术结合,使得大众能在熟悉的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中感知兴趣,也更好地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

4. 拓展农民工群体文化兴趣宽度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文化馆服务农民工群体时也是如此。首先需要建立文化传播意识,有效利用文化馆的资源空间,并采用各种手段培养特殊群体的文化学习兴趣,使其建立高雅、健康的 文化习惯,主动参与到文化馆的文化活动建设中,拓展文化馆公共文化传播的整体范围。

5. 完善对农民工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度

文化馆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时,应根据形势以及农民工群体的现实需求,加大对该群体艺术活动的指导力度,完善项目活动的细节化问题,避免因考虑不周所造成的缺失而导致农民工群体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引起相关参与者的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1]唐小梅.文化馆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对策阐释[J].参花(上),2020(08):135.

[2]周美彦.文化馆如何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J].智库时代,2020(01):268-269.

[3]李静.现代文化馆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J].中国文艺家,2019(07):292.

[4]王伟.论文化馆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J].参花(下),2018(12):156.

[5]王晶. 用心搭建平台,温馨服务特殊群体——以河东文化馆的举措为例[A]. 中国文化馆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增强活力 提升效能: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C].中国文化馆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馆协会,2018:6.

[6]王洪军,何义雷. 浅谈文化馆的特殊群体服务[A]. 中国文化馆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增强活力 提升效能: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C].中国文化馆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馆协会,2018:4.

[7]完颜邓邓.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7.

[8]汪玉柱.论送戏下乡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戏剧之家,2016(10):238-239.

[9]符艳霞.浅谈文化馆对退休人员的公共文化服务[J].北方音乐,2016,36(08):197.

 

 

(注:在2021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北京市评选中荣获一等奖。)